登录 | 注册 加群交流 | 业务热线:023-63555815 | 手机浏览“手机浏览网站”
中元天

文章详情

安全员培训教材——第七章 重大事故隐患管理(3)

来源:转载2023/2/8 17:34:21

浏览:(90)  评论:(0

  • 摘要
  • 职业病网介绍-安全员培训教材——第七章 重大事故隐患管理(3),来自安全培训。

    第三节  重大事故隐患确认与评估
    一、重大事故隐患调查确认
        为切实掌握全国特大事故隐患现状,督促企业采取监控措施,防止事故隐患因失管失控而酿成事故,1996年劳动部组织一些安全专家,分别对福建、山东、广西、北京、内贸部上报的60处特大事故隐患进行了现场调查确认。调查组深入到隐患地点,了解隐患状况,检查监控措施,提出整改方案,最后向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通报调查确认情况,并交换意见和建议。开展对全国特大事故隐患进行调查确认是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它既能了解全国各类隐患存在的状况和严重程度,也能督促地方政府和企业整改事故隐患,是减少事故发生的有效手段。
    二、重大事故隐患评估
        单位一旦发现事故隐患、应立即报告主管部门和当地人民政府,并申请对事故隐患进行初步评估积分级。主管部门和当地人民政府应组织有关安全专家或技术人员对单位存在的事故隐患进行初步评估和分级,确定存在重大事故隐患的单位。重大事故隐患的初步评估结果应报送省级以上劳动行政部门和主管部门,并申请对重大事故隐患进行评估。
        特别重大事故隐患由国务院劳动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组织评估;重大事故隐患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行政部门会同主管部门组织评估。重大、特大事故隐患评估费用由被评估单位支付。
        经省级以上劳动行政部门和主管部门评估,并确认存在重大事故隐患的单位应编写重大事故隐患报告书。特别重大事故隐患报告书应报送国务院劳动行政部门和有关部门,并应同时报送当地人民政府和劳动行政部门;重大事故隐患报告书应报送省级劳动行政部门和主管部门,并应同时报送当地人民政府和劳动行政部门。
        重大事故隐患报告书应包括以下内容:
        (1)事故隐患类别;
        (2)事故隐患等级;
        (3)影响范围;
        (4)影响程度;
        (5)整改措施;
        (6)整改资金来源及其保障措施;
        (7)整改目标。
    三、事故隐患评估方法
        日前事故隐患的评估方法很多,各单位使用的评估方法也有所不向。很多评估方法是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实用性。这里举两个评估方法的例子,供读者参考。
    例1: L×E×C事故隐患评估方法
        事故隐患是由危险因素和管理缺陷组成。所以,对事故隐患的评估,实际上已转化为对危险因素的评估。对危险因素正确评估后,按危险性严重程度进行对策整改,消除事故隐患,或把事故隐患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下面介绍一种比较简单的实用方法,即格雷厄姆法。
        格雷厄姆认为影响危险性的三个主要因素是:
        A.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性,用符号L表示。
        B.人出现在这种危险环境的时间用E表示。
        C.发生事故可能产生的后果,用c表示,即危险性=L×E×C
        发生危险情况的可能性L
        可用发生事故的概率来表示。不可能发生的事件为0,而必然发生的事件为1。然而,我们在作安全系统考虑时,完全不发生事故是不可能的。所以,人为地将实际上不可能发生事故的情况分数定为0.1,而必然发生事故的分数定为10,这两种情况之间的情况取中间值,如表7-2。
    表7_2发生危险可能性分数(L值)

    发生危险的可能性

    分数值

    完全被预料到

    10

    相当可能

    6

    不经常可能

    3

    完全意外极少可能

    1

    可以设想但高生度不可能

    0.5

    极不可能

    0.2

    实际上不可能

    0.1

        人出现于危险情况中的时间E越长,危险性越大。这里规定连续出现在危险环境中的情况为10,而每年仅出现几次或相当少的时间为1,如表7-3。
    表7-3 出现危险环境中的分数(E值)

    出现于危险环境的情况

    分数值

    连续处于危险环境中

    10

    每天在有危险的环境中工作

    6

    每周一次出现于危险环境中

    3

    每月一次

    2

    每年一次

    1

    几年一次出现在危险环境中

    0.5

        事故发生后的危害程度C变化范围很大,对于伤亡事故来说,可以是极轻微的伤害直到多人死亡的后果。由于范围的广阔,所以规定分数值为1至100,把轻微伤害规定为1 ,把多人死亡的可能性分数定为100,其他情况的分数值均在1至100之间,见表7-4。

    可能结果

    分数值

    大灾难许多人死亡

    100

    灾难数人死亡

    40

    非常严重1 人死亡

    15

    严重伤害

    7

    重大手足致残

    5

    较大受伤较重

    3

    引人注目轻伤

    1

        根据经验,危险性分数在20以下的环境被认为是低危险性的,一般来说,可以被人们所在地接受。这种危险性比日常生活中骑自行车上班还要小。危险性分数达70一160,就有显著的危险性,需要及时整改。危险性分数为160一320的环境是一种必须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整改的高度危险性环境。320分以上的高分,表示环境非常危险,应立即停止生产,直到环境得得到改善危险性消除为止。危险性分级分数如表7-5。
    表7-5危险性分数(L×E×C)
        例2:兵器工业总公司事故隐患评估方法
        评估方法的原则为:
        A系统性。危险性寓于生产活动的各个方面,包括工房和设备条件、人机关系、原材料供应、生产组织、工艺控制、人员培训等等,而且它们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因此,必须对危险源进行系统的解剖和分析,研究该系统与子系统和各子系统之间的相关相制约关系,以便最大限度地辨识其危险性,并找出它们对系统的影响程度,确定危险源的整体危险性。
        B可行性。评估方法必须反映行业特点,能够方便地现场采集数据,具有可操作性,使定量仁估算尽可能简化,并在火炸药、弹药企业的评估中有一定的通用性。
        C可比性。尽可能把各种各样的不可比危险因素通过量化转化为可比指标,并通过一定的计算能够以量的大小比较危险源的危险程度。
        火炸药、弹药企业爆炸危险源评估方程 H=Hin十Hex=[Wb十(1-A1/A0)B]十(1-Rli/Roi)Ci (1) 式中H_爆炸危险源系统的现实危险度,一般以一个相对独立的工房、库房或车间或生产线划定为一个系统; Hin--系统内现实危险度,它是由该系统内火炸药及其装置的固有危险性与企业对该系 统安全管理的现实水平共同决定的;
        Hex--系统外现实危险度,即当危险源一旦发生燃烧爆炸事故,与已划定系统相邻的建筑物或设施受爆炸事故影响的严重程度;
        B--系统内固有危险度,它由该系统内火炸药及其装置的危险指数Wb、危险场所人员密度D、事故概率指标值P等因素决定,即B=WbDP;(1-A1/A。)__系统固有危险性未受控程度系数,或叫系统不安全隐患系数,用K表示,其中A0为该系统的安全标准值,A1为安全评价值;Ci__系统外第i个安全距离不足的建筑物或设施受危险源爆炸事故影响的严重度,它与建筑物内火炸药及其装置的危险指数Wci、人员可能伤亡和财产可能受损的程度Ei有关,即Ci=(1+0.5Wci)Ei;(1-Rli/Roi)__系统外第i个建筑物或设施的安全距离未达标系数,其中Roi为《火药、炸药、弹药、火工品和引信工厂设计安全规范》规定的标准安全距离值, Rli为现场实测距离值,当Rli>=Roi时,都按Roi处理。
        设Sp,Sm,Se分别表示人、机(物)、环境三个子系统的安全标准值,Sx,Sy, Se分别表示人、机(物)、环境三个子系统的安全评价值。这样,(1- Sx/Sp),(1-Sy/Sm),(1-Sz/Se)就分别表示人的不安全行为系数、机(物)的不安全状态系数、环境的不安全条件系数,如果考虑它们对发生事故的影响具有不同的权重α,β,γ,则危险源系统的不安全系数K就应为
    K=[α(1-Sx/Sp)(1-Sy/Sm)十β(1_Sx/Sp)(Sz/5e)十γ(1_Sy/Sm)(1 -Sz/Se)]
        根据大量事故统计资料确定的权重系数分别为
    α=6.1,β=2.2, γ=1.7。
        于是,式(1)就成为
    H=Wb十[6.1(1_Sx/Sp)(1一Sy/Sm)十2.2(1- Sx/Sp)(1_Sz/Se)+1.7(1_Sy/Sm)(1-Sz/Se)]WbDP+∑(1_Rli/Roi)(1+0.5Wei)Ei (2)
        这就是火炸药、弹药企业爆炸危险性评估方程。
    四、各项指标值的估算方法
        1.系统内固有危险度 B
        (1)火炸药及其装置的危险指数W。火炸药自身就具有易燃易爆特性。不同品种的火炸药或同一种火炸药处于不同状态时,其爆炸敏感度和爆炸威力是不同的。同时,火炸药数量是确定其破坏能力大小的重要因素。出此,生产、加工、储运火炸药及其制品的企业.本身就有一个基本危险度,用W表示,这是不同于一般企业的重要特点。以危险物质的燃烧爆炸危险等级(根据《国际海上危险货物运输规则》对危险物质的分类划分)为纵坐标,以容量危险等级,根据《火药、炸药、弹药、火工品和引信设计安全规范》规定的安全定量划分)为横坐标。交点即表示W的值。
        考虑到危险物质是处在某种容器或装置中,生产过程中还要受到工艺条件的作用,如加热、熔融、摩擦、受介质作用等,因而某系统中火炸药及其装置的危险指数Wb就等于在其基本危险指数W上再增加一个百分数X,即
        Wb-(1十X)W (3)
        X的取值方法如表7-6所示。
    表7-6 X的取值范围和取值条件   

    取值范围

    取值条件

    0

    常规条件(1)

    0.25

    4种不利条件(2)中有1种

    0.50

    4种不利条件中有2种

    0.75

    4种不利条件中有3种

    1.00

    4种不利条件中有4种

        表7-6中常规条件:火炸药处于常温、常压、无化学介质作用、无机械作用的普通装置或包装中;不利条件:受热升温,使火炸药燃爆危险性增大;受化学介质作用,使火炸药容易分解,安定性降低,受机械作用,如因工艺条件或加工要求使火炸药受到切削、钻孔、锯平、摩擦等作用,使其比常规增加了危险性;受静电作用,如工艺条件下受气流粉碎、筛分等作用容易产生静电,使其比常规状况增加了危险性。
        (2)危险场所人员密度或出现频次系数D。火炸药企业危险场所都有严格的定员定量规定。人员密度越人或出现频次越高,发生失误的几率就越高,因而危险性增大;同时,人员密度大或出现频次高,一旦发生燃烧爆炸事故就会增加伤亡人数,因此危险性也增大。人员密度或出现频次与生产类型、自动化程度和劳动组织班次等有关,如表7-7所示。
    表7-7危险场所人员密度或出现频次

    系数D

    生产类型

    每日班次

    人员密度或出现频次

    1

    自动化连续生产遥控操作

    三班

    危险场所无人操作

    2

    自动化连续生产遥控操作

    三班

    生产时无人操作,但在停工时仍有危险品存在,人员要进入现场,出现频次少于3人次/班

    3

    自动化连续生产遥控操作

    三班

    生产时无人操作,但每隔数小时有人到现场巡回检查,出现频次少于2人次/班

    4

    自动化生产,自动控制与工人现场操作相结合

    三班

    危险生产岗位有工人专门操作或记录,危险场所人员密度为10人/班

    5

    自动化生产,自动控制与工人现场操作相结合

    三班

    危险生产岗位有工人专门操作或记录,危险场所人员密度为10~19人/班

    6

    自动化生产,自动控制与工人现场操作相结合

    三班

    危险生产岗位有工人专门操作或记录,危险场所人员密度为20人/班以上

    7

    间接生产,流水线作用

    二班

    危险场所仅白班(早、中班),有10~19人操作;或三班,但多数无隔离措施

    标签: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职业病网”的所有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职业病网”。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职业病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上一篇:安全员培训教材——第七章 重大事故隐患管理(2)

    下一篇:安全员培训教材——第七章 重大事故隐患管理(4)

    分享到: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发表评论:

    评论